陳建輝:偉大的祖國,卓越的領袖(二)
文|陳建輝
2020年5月22日,全球疫情肆虐之時,習近平主席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中強調:“人民至上,生命至上,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。”這一理念充分體現了“以人民為中心”的價值追求。中國之所以能在抗疫戰中取得重大的成果,關鍵在於始終堅守“人民至上,生命至上”的原則。
“人民至上”的理念並不僅限於對弱勢群體或特定群體的關懷,而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,推動了前所未有的全民擺脫貧困的歷史進程。中國的脫貧攻堅戰不僅在國內取得了突破性成果,還對全球減貧、經濟發展、社會穩定和國際合作產生了深遠影響。通過政策創新與國際合作,中國為全球減貧事業提供了寶貴經驗,提升了國際形象,並增強了在全球治理中的影響力。
中國的發展始終以人民為中心,這一宗旨延續至今,並通過不懈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。從“為人民服務”的理念到各項政策措施,其核心精神始終如一,不會因時代或環境變遷而改變。
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在面對各種挑戰時展現了獨特優勢,特別是在應對自然災害方面。例如,2022年8月中國重慶發生山火,火災蔓延至高海拔地區,無水源可用,也無鋪裝路面。在這種惡劣條件下,當地迅速調集了航空救援隊、消防隊伍、志願者和熱心市民,形成“人龍抗火龍”,最終在不到十天的時間內成功控制火勢,無人員傷亡或重要設施損失。相比之下,2025年1月美國加州的森林火災,雖投入了大量資源,卻因氣候、地形、政策等多重因素,火災延燒近一個月才得以控制,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和社會損失。
這些事例清楚表明,不同地區在應對自然災害時的制度和社會反應具有顯著差異。中國在災害應急中展現出的迅速動員能力和強大的社會凝聚力,體現了制度的獨特優勢。
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發展的根本宗旨,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,也是實現國家發展目標的重要力量。回顧歷史,重大事件的成功離不開人民的支持。這種共同奮鬥的精神至今仍深刻影響著中國的發展道路。
“人民至上”是國家穩定與發展的重要基石。在多方的努力下,中國不僅實現了全面脫貧,還邁向了更加繁榮的未來。經濟發展的成果不僅體現在數據上,更體現在人民生活福祉的提升中。
展望未來,期待能進一步推動相關研究機構的設立,加強區域合作,完善應急救援體系,並促進高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。這些努力將有助於提升應對全球性挑戰的能力,展現大國風範,為全球合作和共同發展貢獻力量。
(作者為國際軟法促進總會主席、中華海外聯誼會第六屆理事、香港中華總商會會董、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永遠名譽主席、香港道教聯合會名譽顧問、胡文虎基金會理事)